“我那个时候喜欢业余玩无线电,西电刚好有无线电物理专业,就想着来这里可以把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结合起来。”二十多年前,李江挺怀着“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将兴趣与工作结合”的朴素想法,来到皇冠正规娱乐平台继续深造、留校工作。二十多年来,他扎根在教学一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扎实学识向学生们展现了物理学科的神秘莫测,也用仁爱之心呵护学生们心中的成长之路。
课堂教学时的严谨细致,科研攻关时的专注执着,以及帮助学生成长时的赤诚关爱,让李江挺收获了学生们的喜爱与认可,已然成为一名育得满园桃李的优秀教师。
贯通巧思,将讲台站稳
在大众眼里,物理知识充斥着生涩难懂的公式,枯燥又乏味。怎么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呢?怎么样才能把课讲得生动一点呢?怎么样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点点感悟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的物理学科魅力呢?
这个思考始终贯穿于李江挺的教学生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围绕主讲的《数值计算方法》和《计算物理》两门课,李江挺做了大量尝试,“物理不只是有各种公式和曲线,也有很多实际的案例和应用,生活中充满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将课堂和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们才更乐意听。”课堂上,他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案例化,在紧扣教学大纲和学科核心的同时,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于科研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教学新知识时,他结合丰富的案例和实例,使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他也通过富有激情的授课风格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获得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无线电物理专业学生郑燕很喜欢上李江挺的课:“李老师上课诙谐有趣,他总是用凝练的语言将复杂难于理解的内容向我们清晰地表达出来,特别是一些生动的案例,总是能给我们深深的启发。”
李江挺始终谨记着自己作为一位教学新人时,来自前辈的孜孜教诲:“当老师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讲台站稳”。从教二十载,他始终将练好基本功、坚持备好课作为自己的从教准则,“我很喜欢讲课,也愿意跟年轻人在一块,讲了这么多年,如果有几个同学说这个老师课讲得还不错,那我就很开心了”。
以心换心,走到学生中间去
课上,李江挺的一言一行都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课下,他更愿意“走到学生中间去”,跟学生交朋友,认真倾听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你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不光是专业知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了,遇到想不明白的事也可以跟我讲。”这是李江挺第一节课就做出的承诺。
青年时期难免会有某些时刻,被生活或是学习中的荆棘刺伤,感到心烦意乱、迷茫不安。即使是在深夜,李江挺也常常收到学生发来的“问题求助”,向他倾诉内心的烦闷与迷茫。无论多晚,他都认真回复每一名学生的问题,尝试解开他们心中的小疙瘩,“老师这个职业很能影响人,你不经意说的一句话,学生都有可能记很长时间。”
他不似长者、似同伴,不讲大道理,也不强加自己的想法,只是陪伴在侧、静静聆听、倾心理解、尽力帮助,“学生们很多时候也只是钻到一个牛角尖里,我只是希望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为他们尽可能从其他角度分析问题”。
回忆起经常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聊工作近况,收到远在外地学生手绘的肖像画贺卡,李江挺都深感自豪,“能被学生们惦记,让我真切感受到身为教师的幸福。同学们认可我,我觉得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成绩”。
潜精研思,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科研工作是一条充满曲折与挑战的道路,多年来,李江挺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将流体力学的相关理论、方法与计算电磁学相结合,对复杂环境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目标电磁散射特性及其应用领域科学问题开展研究,该研究为分析再入过程中通信信号的随机起伏现象提供了可行的新思路,对飞行器无线信道特性分析等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
“目前团队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围绕对流层、电离层、临近空间复杂环境中的电波传播与散射展开的。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无线电波在地球环境中的传播机制,提高通信、导航、雷达探测等系统的效能和可靠性。”谈及科研方向时,李江挺表现出对该领域探索的极大兴趣,并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给予积极的期望。“地球环境中的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等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电波的传播特性,使得预测和建模变得复杂,这些挑战需要更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更精确的模型和算法,以确保在复杂环境中电波传播与散射的研究和应用能够顺利进行。”
博士研究生马茜很喜欢团队的氛围:“我想能够跟着李老师科研学习是幸运的,李老师总是严谨负责,同时也是一位亲切和善、平易近人的好导师,在他的身上我们总是能学习到很多的闪光点。”
面向未来,李江挺希望能和同事们一起,继续深耕研究方向,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营造笃学笃行的学术氛围和学习风气。他也希望,自己能始终秉持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理为己任,让更多学生领略物理学科的魅力。“我的目标很简单,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担当好人民教师的职责和使命。”